::: 目前位置:首頁 > 公務人員協會 > 下載專區 > 公務人員協會法制學術研討會相關資料
:::
:::
Facebook Line Twitter Plurk |

公務人員協會法制現況及展望-臺灣大學陳教授德禹

公務人員協會法制現況及展望
◎陳德禹

我們如要對公務人員協會法制之現況進行檢討並展望未來宜如何發展,則宜先瞭解當前環境及思潮之趨勢,才能於建制及發展上,知道如何賦予制度適當內涵及生命力。
若從宏觀面觀察,有下列兩點值得留意︰
一、一九七0年代以來在美國興起發展的新公共行政學派,強調落實民主行政。民主行政要求「公眾需要」是行政體系運作的軸心,即公眾(包括內在公眾與外在公眾)的權利或公共利益應高於政府自身的利益滿足。政治的民主(自由、平等、自主、參與、正義、責任)必須實實在在地體現在民主的行政過程中。而一九八0年代以來又興起新公共管理學派,強調實現行政的經濟、效率、效能、公平(四E)及績效。強調當前政府部門已經無法成為社會公共事務唯一的治理者,而必須與公眾、私人部門共同治理(cogovernance)、共同管理(comanagement)、共同生產(coproduction)。
二、一九九0年代以來,西方政治學家及經濟學家在市民社會理論發展的基礎上,日漸形成新的「治理理論」。治理(governance)的概念,依聯合國全球治理委員會具代表性及權威性的定義:治理是各種公共的或私人的機構,管理其公共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治理的基本涵義是指在一個既定的範圍內運用權威維持秩序,滿足公眾的需要。治理是使相互衝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調和,並且採取聯合行動的持續過程。治理過程的基礎不是控制,而是協調。治理是一種上下互動、全方位互動的管理過程,即主要透過合作、協商、夥伴關係,確立認同和共同目標等方式,實施對公共事務的管理。治理的實質在於建立在市場原則、公共利益、和認同之上的合作。治理所擁有的管理機制,主要不依政府的權威,而是合作網絡的權威。
近年來,「治理」概念已逐漸取代「管理」、「控制」的行政運作模式;因之,無論是「新公共行政」學者或是「新公共管理」學者,均以治理的概念來重新界定政府的運作,給予我們一個更宏觀的視野,予以檢視與反思公共行政的理論與實務。
觀前述潮流趨勢,我們可大膽預言:「民主行政」的「治理理論」和典範具有十分廣闊的前景。
若從微觀面觀察,亦有兩點值得留意參考︰
一、當前或不久的將來,所有企業的努力重點是︰贏得員工的信任與尊敬,培養團隊合作的精神,及加強員工對於組織的忠誠。對於當前強調企業化的政府而言,亦無法避免此一趨勢。
二、西方公務人員制度允許公務人員組織和參與工會,以維護公務人員的合法權益,爭取良好的工作條件和合理的待遇。此外,工會與管理當局交涉的內容還包括:晉升政策、申訴處理程序、安全措施、假期和加班時間安排、考績、培訓機會、裁員程序等。這些制度內涵,可供我們促進公務人員協會機制與運作之參考。
綜觀上述,可見我國公務人員協會之成立乃是切合時代潮流的機制。深盼政府各部門的管理當局,重視此機制之成立,並助其能有效運作,譬如編列必要預算以助其生存與運作,並勸說公務人員勿存「搭便車」心理,普遍加入為會員,以分擔協會之成本及工作,使其能順暢運作,共同維護及爭取整體公務人員的權益,並與政府管理當局和諧合作,共創國家社會的福利。